126 Patrik, Age 1.5 (2008) 派翠克,一歲半?(台) 養子十五歲(中)
| IMDb | Patrik, Age 1.5 (2008) | |
| 豆瓣 | 派翠克.一歲半?(台) 養子十五歲(中) | |
| Film | 瑞 | 男同 |
▶ 影 片 介 紹
這篇文章是建了這個部落格之後,重新撰寫的介紹文。先前寫的介紹太簡單,所以補圖的時候也感到十分心虛。在重新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仔細看了演員的背景資料,嚇到我的差一點沒把褲子脫了(←真不誇張),原來片中第一男主角,就是飾演Göran(格蘭,片中是醫生,長相比較可愛帥氣的男生)居然是當代好萊塢演員中一門多傑的演員,也就是從老爸、大哥、他自已排行第二、加上近來開始演戲的老三,全部都是大帥哥演員,請讓我慢慢介紹。
壹、演員部份
一門多傑的男主角一家人,都是演員,真的是所謂的「演藝世家」。老爸就是在「復仇者聯盟」「雷神二」飾演那個常常脫衣服的教授,他叫Stellan Skarsgård(圖搜),其實早在很多好萊塢電影裡都有演出,是非常有名的老牌演員,一些有名的大片像是心靈捕手、龍紋身的女孩、性愛成癮的女人、神鬼奇航二…一大堆啦,你們可以看開眼電影網的這篇作品表(連結),這個瑞典籍國寶演員的資歷保證嚇死你。然後他娶的老婆也是演員,並且生了一堆帥兒子。
再來介紹他的大兒子,就是由一部HBO自製的影集「嗜血真愛」(True Blood, 2008-2014)近年來開始大翻紅的演員Alexander Skarsgård(圖搜)。沒錯,他就是飾演Eric Northman的那位超級大帥哥(也是我多年來的性幻想的對象之一……羞)。
第二個兒子,就是飾演本片的第一男主角,叫Gustaf Skarsgård(圖搜)。我真是作夢也沒想過到,這個長相可愛、在本片裡面既溫柔又理性的好男人形象,居然是這家人的一份子,當真是虎父無犬子、龍兄虎弟一家帥啊!
老三叫做Sam Skarsgård(圖搜)不過比較沒有朝演藝圈發展,所以作品很少。但也是帥哥一個。目前是當醫生的工作。
老四也是一個大帥哥,叫做Bill Skarsgård(圖搜),也是在好萊塢慢慢出頭的年輕演員,十分帥氣。
五妹叫Eija Skarsgård我找不到她的IMDb,但據網路所說,也是走演藝圈。
六弟叫做Valter Skarsgård(圖搜)也是踏上了和前面幾個哥的路,往演藝圈發展,所以作品也不少。
最後七弟和八弟是同父異母的弟弟,分別叫做Ossian Skarsgård和Kolbjörn Skarsgård,所以他們家真的是一個超級大家族,很少見到國外人生這麼多的,可見爸爸和媽媽都是演員的情況下,愛情的結晶自是長年烈火下的產物啊!我找了網上他們一家人的照片,本來還以為他們兄弟手上抱的是自已生的兒子,沒想到都是他們的弟弟,天啊……真是嚇得我……好驚訝哦!
▼Skarsgård一家兄弟姊妹大合照,從左到右分別是:最上面好身材的是大哥Alexander、左下開始是三哥抱六弟、二哥Gustaf (本片男主角) 抱著七弟、五妹Eija、三哥、四哥。
▼瑞典級國寶演員Stellan Skarsgård(中)和他兩個大帥哥兒子Alexander Skarsgård(左)Gustaf Skarsgård(右)
受驚完畢後,來介紹本片第二男主角,不是飾演脾氣暴躁、又後來離家出走的丈夫sven。因為按照戲份多少來排列的話,第二男主角應該是飾演不良少年、後來被男男夫夫收養的派翠克才對,這個小帥哥(如今是大帥哥了)演員叫做Tom Ljungman(圖搜)。出生於1991/5/29的Tom笑起來有種天真無邪的可愛,的確是替這部電影增分不少。近來也一直有新的作品在拍,算是很上進的新演員。
▼本片第二男主角,是飾演被收養的少年,演員叫Tom Ljungman,是個小帥哥。
接著先介紹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主軸還滿簡單的,就是一對本來很恩愛的夫夫。男一Goran是小兒科醫生、男二Sven是一般公司的主管級人物(好像是廣告公司),他們大婚後搬進這個新社區,隨即就想領養一個孩子。
沒想到社會局的陰錯陽差加上對同志夫夫的歧見,把原本說好是個1歲半的小男嬰孩Patrik的檔案中,年齡和句子的逗號前後標反了,結果1.5歲的小孩卻來了一個15歲的男孩。最具衝突性的劇情就是這個小男孩除了是小屁孩之外,對同志的態度也十分不友善。後來就是在衝突和一堆鳥事之中,彼此體諒了、也成為這對夫夫最後想收養的孩子。
上面所述的一堆鳥事,包含了社區鄰居對這對夫夫的霸凌和歧視,還有對派翠克這個常常出狀況的社會邊緣小孩的不關心、雖然最後結局是好的,但是即便像瑞典這個世上第七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先進國家,對於同性戀的偏見和歧視卻仍然存於大部份的社會裡。
這部電影除了結局前,男一的老公Sven突然回心轉意、把車開回家求復合,這個部份太突然、有點像是刻意轉成好結局之外,其他的部份,男一和男二之間的感情和演技都很自然,可以感受到男一想要小孩、想成為一個父親的渴望。
加上他本身是一個小兒科醫生,有著比一般人對小孩更有耐心的個性,即使是面對社區死小孩們常常來按門鈴胡鬧、或是面對鄰居的霸凌、事事不順心後,他大發脾氣亂踢垃圾桶。想一想又馬上把垃圾桶撿好。這麼理性又可愛的一個角色,卻是本劇當中大悲大喜的人物。
他先是以為得到了一個領養的機會,卻又三番兩次被社會局整來整去,一下子說只能收養這個15歲的少年,一下子又說你當初是夫夫的名義來收養的,但你們現在分居了,所以不准你個人名義收養;還有他在替小朋友打預防針的時候,有家長莫名其妙闖進診間把小孩子拉走(因為怕男一會性侵小孩)…這些種種的鳥事,我真真是佩服了戲中Goran這個角色,即是同情又是不捨。好在導演彷彿是知道喜劇結局比較討人歡心,所以在結局硬拗也是把它寫成了完美的結局。
這部電影代表性滿高的,我記得在第一次直播時,聊天室好像有板友提到這部電影似乎是為了瑞典邁向同性婚合法化第十年的紀念,不管是真是假,片中的確是提到很多同性婚姻合法後,仍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也不是說合法之後就一切馬上就能上軌道,或者社會對同志的偏見和歧視就能因為合法而有所改變。
我還喜歡這部電影一些小幽默的地方,特別是像男三Sven有種大男人的脾氣,又超像常見的某些台灣異性戀男人類型,常常會嘴邊說一套,自已外出轉了幾小時酒醉後回家,開始口嫌體正直,又向家裡面的那一位低頭。另外像是他的戒煙戒酒、脾氣爆怒、習慣性出軌…等,都是那種脾氣先發作,後來才又自已默默垂頭喪氣回家。雖然我們都覺得這種爛男人不要也罷,可是想一想、看一看,我們周遭的親戚朋友裡,還真不少像這樣的男人耶…,這也代表著這個角色的親近性,的確是很像我們都有相處過的男生類型。也給了這個角色更人性化的一面。
少年派翠克很可愛、很帥氣,不過畢竟是小孩心性,如果不是從小失去了父母,我相信他會是很棒、很值得父母驕傲的好孩子。可是全世界像他這樣不幸而誤入歧途的孩子多了去了,沒有幾位可以像派翠克這麼幸運就此碰到願意真心關心自已和收養自已的長輩。
所以像是很多歐洲、美國那種未滿十八歲的情色片、雛妓…等問題,也大部份是從這樣的生活背景裡出來的孩子。我覺得這除了是我們需要加以關心的社會角落之外,更應該是一個國家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人力來關懷的社福工作。
這部電影在剪輯方面是節奏明快的,不太有什麼太冗長的場景。只是有一些情緒的轉化有點硬、有點出乎意料之外,也許是瑞典人的編劇,本來想法就和我們習慣的好萊塢式電影不太相同。
除了談論同性婚姻、歧視同志、同志收養…等主要議題外,我最被打動的一個場景,是當派翠克第一次要回社會局前,他對男一Goran說出「希望你們未來收養的小孩,不像我一樣這麼壞」,我突然就被感動又不捨、眼眶濕濕的,這樣的小男孩,他的假堅強和叛逆真的是一種偽裝而已,因為被傷了太多次,遇到真的好心的人,他的心中仍然是有一塊不願給人帶來麻煩的自卑。所以他把自已搞得不容易被親近,另一種角度來看,也是他不想再付出真感情給對他好的人。
然後我就在想,這樣懂事又可愛的小孩,如果時運不佳,沒有遇到好的貴人來領他走上正途,可以想見社會上多少的邊緣份子都是這麼遺憾地和貴人擦身而過,而我們卻能是看一個電影、聽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那種對這些孩子的無助感,真的是讓人又不忍又感嘆。
總之,這是一部很平穩卻又拍得不錯的電影,有歡笑、衝突、歧視、溫馨…等元素。要說是大片,倒也沒有,但整部看下來就是會讓人想很多關於這個社會的問題,以及我們能為那些孩子可以做的事,這是一部好電影!
▶ 其 他 劇 情 簡 介 或 補 充 資 訊 (轉自QAF中文站)
電影開頭,是瑞典一個居民區內的鄰居聚會,男主角是兩個新搬入社區的同志伴侶Göran和Sven。他們大大方方地出雙入對,一棟房子,一片屋前花園,一起共同面對左鄰右舍,看上去其樂融融。他們接下來的夢想,就是共同收養一個寶寶。
電影著眼點不是我們的同志伴侶如何跟主管收養孩子的政府機構鬥智鬥勇,也不是如何對左鄰右舍的白眼嘲笑歧視不卑不亢。電影中的他們要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他們自己。他們和天底下所有已婚的夫妻伴侶一樣爭吵打架,懷疑嫉妒,分歧外遇,更加上陰差陽錯,本來收養的1.5歲小嬰兒Patrik被社會福利機構弄錯了一個小數點,換成了15歲的恐同叛逆青少年Patrik,生活變得複雜又複雜。
是帕特裡克的錯麼?很難這麼說。帕特裡克只不過是隨著命運帶來的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人類自身的缺陷。就如村子的名字一樣:同志亦凡人。中產也好,小資也好,花園洋房,體面工作,幸福婚姻,一旦遇到帕特裡克這樣的一面鏡子,就會發現,我們自己身上的軟肋,歷歷可數,和別人一樣,一根不少。然而帕特裡克也照出了同志伴侶關係的可貴和珍稀,讓我們看到在我們自己面對人性弱點時,正是我們的愛人,伸出至為珍貴的援助之手。
因為愛他,才有包容,因為愛他,人生才完整。
▶ 其 他 劇 情 簡 介 或 補 充 資 訊 (轉自開眼電影網)
劇情簡介
2009 舊金山同志影展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2009 德國Verzaubert同志影展 最佳影片
2009 金馬影展 觀眾票選熱門影片
Goran 及Sven是同志圈中令人羨慕的一對,各有理想的工作,過著幸福的婚姻生活。為了擁有更圓滿的家庭,他們不但搬到優質住宅區,還決定申請領養小孩;誰料工 作人員一個筆誤將他們要求的1.5歲寫成了15歲!當他們滿心期待可愛寶寶的到來,送上門的卻是一個無家可歸的叛逆少年。幻滅之餘,他們被迫展開了一段 「非一般」的家庭生活...。
《派翠克,一歲半?》 講述一對相愛的男同志在新居落成時,決定領養個小孩讓家庭更完整。不料一顆該死的小數點進來攪局,讓申請的一歲半男嬰,變成叛逆的十五歲青少年。在有關單 位解決錯誤期間,兩廂只能硬著頭皮同住一個屋簷下,從可以想見的代溝到敏感的性向差易,以及難以預料的感情漩渦,讓這部溫馨逗趣又深具勇氣的同志喜劇,廣 受全球各大影展觀眾的喜愛,有如《喜宴》進化版。
無懈可擊的演員組合,整體演出有趣又窩心。瑞典備受矚目的新銳女導演用體諒和詼諧兼具的方式,從正面的角度探討當代同志家庭模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包容和諒解。
延伸閱讀
▶ 電 影 劇 照
貳、故事情節和介紹心得
接著先介紹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主軸還滿簡單的,就是一對本來很恩愛的夫夫。男一Goran是小兒科醫生、男二Sven是一般公司的主管級人物(好像是廣告公司),他們大婚後搬進這個新社區,隨即就想領養一個孩子。
沒想到社會局的陰錯陽差加上對同志夫夫的歧見,把原本說好是個1歲半的小男嬰孩Patrik的檔案中,年齡和句子的逗號前後標反了,結果1.5歲的小孩卻來了一個15歲的男孩。最具衝突性的劇情就是這個小男孩除了是小屁孩之外,對同志的態度也十分不友善。後來就是在衝突和一堆鳥事之中,彼此體諒了、也成為這對夫夫最後想收養的孩子。
上面所述的一堆鳥事,包含了社區鄰居對這對夫夫的霸凌和歧視,還有對派翠克這個常常出狀況的社會邊緣小孩的不關心、雖然最後結局是好的,但是即便像瑞典這個世上第七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先進國家,對於同性戀的偏見和歧視卻仍然存於大部份的社會裡。
這部電影除了結局前,男一的老公Sven突然回心轉意、把車開回家求復合,這個部份太突然、有點像是刻意轉成好結局之外,其他的部份,男一和男二之間的感情和演技都很自然,可以感受到男一想要小孩、想成為一個父親的渴望。
加上他本身是一個小兒科醫生,有著比一般人對小孩更有耐心的個性,即使是面對社區死小孩們常常來按門鈴胡鬧、或是面對鄰居的霸凌、事事不順心後,他大發脾氣亂踢垃圾桶。想一想又馬上把垃圾桶撿好。這麼理性又可愛的一個角色,卻是本劇當中大悲大喜的人物。
他先是以為得到了一個領養的機會,卻又三番兩次被社會局整來整去,一下子說只能收養這個15歲的少年,一下子又說你當初是夫夫的名義來收養的,但你們現在分居了,所以不准你個人名義收養;還有他在替小朋友打預防針的時候,有家長莫名其妙闖進診間把小孩子拉走(因為怕男一會性侵小孩)…這些種種的鳥事,我真真是佩服了戲中Goran這個角色,即是同情又是不捨。好在導演彷彿是知道喜劇結局比較討人歡心,所以在結局硬拗也是把它寫成了完美的結局。
這部電影代表性滿高的,我記得在第一次直播時,聊天室好像有板友提到這部電影似乎是為了瑞典邁向同性婚合法化第十年的紀念,不管是真是假,片中的確是提到很多同性婚姻合法後,仍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也不是說合法之後就一切馬上就能上軌道,或者社會對同志的偏見和歧視就能因為合法而有所改變。
我還喜歡這部電影一些小幽默的地方,特別是像男三Sven有種大男人的脾氣,又超像常見的某些台灣異性戀男人類型,常常會嘴邊說一套,自已外出轉了幾小時酒醉後回家,開始口嫌體正直,又向家裡面的那一位低頭。另外像是他的戒煙戒酒、脾氣爆怒、習慣性出軌…等,都是那種脾氣先發作,後來才又自已默默垂頭喪氣回家。雖然我們都覺得這種爛男人不要也罷,可是想一想、看一看,我們周遭的親戚朋友裡,還真不少像這樣的男人耶…,這也代表著這個角色的親近性,的確是很像我們都有相處過的男生類型。也給了這個角色更人性化的一面。
少年派翠克很可愛、很帥氣,不過畢竟是小孩心性,如果不是從小失去了父母,我相信他會是很棒、很值得父母驕傲的好孩子。可是全世界像他這樣不幸而誤入歧途的孩子多了去了,沒有幾位可以像派翠克這麼幸運就此碰到願意真心關心自已和收養自已的長輩。
所以像是很多歐洲、美國那種未滿十八歲的情色片、雛妓…等問題,也大部份是從這樣的生活背景裡出來的孩子。我覺得這除了是我們需要加以關心的社會角落之外,更應該是一個國家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人力來關懷的社福工作。
這部電影在剪輯方面是節奏明快的,不太有什麼太冗長的場景。只是有一些情緒的轉化有點硬、有點出乎意料之外,也許是瑞典人的編劇,本來想法就和我們習慣的好萊塢式電影不太相同。
除了談論同性婚姻、歧視同志、同志收養…等主要議題外,我最被打動的一個場景,是當派翠克第一次要回社會局前,他對男一Goran說出「希望你們未來收養的小孩,不像我一樣這麼壞」,我突然就被感動又不捨、眼眶濕濕的,這樣的小男孩,他的假堅強和叛逆真的是一種偽裝而已,因為被傷了太多次,遇到真的好心的人,他的心中仍然是有一塊不願給人帶來麻煩的自卑。所以他把自已搞得不容易被親近,另一種角度來看,也是他不想再付出真感情給對他好的人。
然後我就在想,這樣懂事又可愛的小孩,如果時運不佳,沒有遇到好的貴人來領他走上正途,可以想見社會上多少的邊緣份子都是這麼遺憾地和貴人擦身而過,而我們卻能是看一個電影、聽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那種對這些孩子的無助感,真的是讓人又不忍又感嘆。
總之,這是一部很平穩卻又拍得不錯的電影,有歡笑、衝突、歧視、溫馨…等元素。要說是大片,倒也沒有,但整部看下來就是會讓人想很多關於這個社會的問題,以及我們能為那些孩子可以做的事,這是一部好電影!
▶ 其 他 劇 情 簡 介 或 補 充 資 訊 (轉自QAF中文站)
電影開頭,是瑞典一個居民區內的鄰居聚會,男主角是兩個新搬入社區的同志伴侶Göran和Sven。他們大大方方地出雙入對,一棟房子,一片屋前花園,一起共同面對左鄰右舍,看上去其樂融融。他們接下來的夢想,就是共同收養一個寶寶。
電影著眼點不是我們的同志伴侶如何跟主管收養孩子的政府機構鬥智鬥勇,也不是如何對左鄰右舍的白眼嘲笑歧視不卑不亢。電影中的他們要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他們自己。他們和天底下所有已婚的夫妻伴侶一樣爭吵打架,懷疑嫉妒,分歧外遇,更加上陰差陽錯,本來收養的1.5歲小嬰兒Patrik被社會福利機構弄錯了一個小數點,換成了15歲的恐同叛逆青少年Patrik,生活變得複雜又複雜。
是帕特裡克的錯麼?很難這麼說。帕特裡克只不過是隨著命運帶來的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人類自身的缺陷。就如村子的名字一樣:同志亦凡人。中產也好,小資也好,花園洋房,體面工作,幸福婚姻,一旦遇到帕特裡克這樣的一面鏡子,就會發現,我們自己身上的軟肋,歷歷可數,和別人一樣,一根不少。然而帕特裡克也照出了同志伴侶關係的可貴和珍稀,讓我們看到在我們自己面對人性弱點時,正是我們的愛人,伸出至為珍貴的援助之手。
因為愛他,才有包容,因為愛他,人生才完整。
▶ 其 他 劇 情 簡 介 或 補 充 資 訊 (轉自開眼電影網)
劇情簡介
2009 舊金山同志影展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2009 德國Verzaubert同志影展 最佳影片
2009 金馬影展 觀眾票選熱門影片
Goran 及Sven是同志圈中令人羨慕的一對,各有理想的工作,過著幸福的婚姻生活。為了擁有更圓滿的家庭,他們不但搬到優質住宅區,還決定申請領養小孩;誰料工 作人員一個筆誤將他們要求的1.5歲寫成了15歲!當他們滿心期待可愛寶寶的到來,送上門的卻是一個無家可歸的叛逆少年。幻滅之餘,他們被迫展開了一段 「非一般」的家庭生活...。
《派翠克,一歲半?》 講述一對相愛的男同志在新居落成時,決定領養個小孩讓家庭更完整。不料一顆該死的小數點進來攪局,讓申請的一歲半男嬰,變成叛逆的十五歲青少年。在有關單 位解決錯誤期間,兩廂只能硬著頭皮同住一個屋簷下,從可以想見的代溝到敏感的性向差易,以及難以預料的感情漩渦,讓這部溫馨逗趣又深具勇氣的同志喜劇,廣 受全球各大影展觀眾的喜愛,有如《喜宴》進化版。
無懈可擊的演員組合,整體演出有趣又窩心。瑞典備受矚目的新銳女導演用體諒和詼諧兼具的方式,從正面的角度探討當代同志家庭模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包容和諒解。
延伸閱讀
- 演職員介紹
台灣的觀眾或許對古斯塔感到陌生,但對他的父親應該相當地熟悉。他的父親史戴倫史柯斯嘉是瑞典國際知名度最高的演員,長年在好萊塢發展,參演的作品包括了《媽媽咪呀》、《天使與魔鬼》、《心靈捕手》等。
◎導演簡介/艾拉雷姆哈根(Ella Lemhagen)
1965年生,擁有瑞典電影學 校導演組和斯德哥爾摩大學電影史雙學位,也曾在巴黎的電影學校修習紀錄片。21歲時,接受瑞典國家電視台的委託執導一系列自己編寫的短片。1992年就以 最佳新銳導演的身份,代表瑞典前往西班牙賽維爾參加世界博覽會。1994年自編自導短片《第13個紀念日》(The 13th Anniversary)獲得哥德堡電影節的短片類觀眾票選獎。兩年後完成了首部劇情長片《夢中的王子》(The Prince of Dreams),廣受好評,而且獲得了瑞典奧斯卡金甲蟲獎最佳導演的入圍肯定,對第一次執導長片的導演而言,實屬難得的榮耀。作品向來相當貼近觀眾的艾 拉,以這部片再次獲得哥德堡電影節的觀眾票選獎。
托克派特森Torkel Petersson (飾演Sven)
年輕時 一直夢想著要成為歌劇演唱家,並在瑞典馬爾默專業音樂學校求學。同時,他也在馬爾默的業餘劇場參與演出,漸漸發現了自己對表演的熱情,隨後便積極地參加許 多舞台劇表演。出色的成績讓他被電影圈網羅。他最令人難忘的電影演出是在《男人30拉警報》(Jalla! Jalla!)一片,這讓他獲得了美國喜劇影展的最佳男主角。之後,一直活躍於電影圈。2003年獲選為柏林影展年度閃亮之星,此獎的設立是為了鼓勵表現 傑出的歐洲年輕演員,托克為該年的瑞典代表。
格斯特史柯斯嘉Gustaf Skarsgard (飾演Goran )
台灣的觀眾或許對古斯塔感到陌生,但對他的父親應該相當地熟悉。他的父親史戴倫史柯斯嘉(Stellan Skarsgard)是瑞典國際知名度最高的演員,長年在好萊塢發展,參演的作品包括了《媽媽咪呀》、《天使與魔鬼》、《心靈捕手》等。
因為父親的關係,從小對演戲就充滿了興趣,六歲便立下志向要當演員。從影至今,古斯塔坦承演員工作非常辛苦,尤其在瑞典,因為瑞典電影年產量相當少,演員們常常都苦無角色可演。所以只要有機會演出,古斯塔就會心懷感激。
因 為父親常常在不同國家拍片,古斯塔小時候不但跟著父親全世界趴趴走,更有機會和許多國際巨星接觸。他笑著回憶道,「我永遠都忘不了第一次見到勞勃迪尼洛的 情形。他是我心目中的超級巨星,我好興奮我終於有機會可以跟他握手了!然後我因為樂昏了頭,一握就握好久忘了放開,後來勞勃迪尼洛就用有點害怕的眼神看著 我,我才趕緊鬆手。勞勃心裡應該想這是哪裡來的怪小孩吧!」
他坦言父親的盛名有時的確讓他參加演員徵選時,容易給人深刻的印象;但也 常因為父親的名氣承受了不少壓力。「所以一有工作機會,我就會加倍努力證明自己,」他說。古斯塔的努力讓他自己近年來在瑞典影壇相當活躍,片約不斷。 2007年更以《我的嘻哈奶爸》(Kidz in da hood/Forortsungar)一片獲得瑞典奧斯卡金甲蟲獎最佳男主角的肯定殊榮。
第三部長片《仔仔的願望》(Tsatsiki, Mum and the Policeman)不論在芬蘭或在國際上都受到熱烈的迴響,在芬蘭還創下53萬人次的觀影紀錄,讓艾拉的事業達到頂峰。2008年自編自導《派翠克,一歲半?》,受到各大影展熱情的邀約,再次征服全世界的觀眾。
◎演員簡介
托馬斯柳恩格曼 Thomas Ljungman (飾演派翠克)
托馬斯的父親是瑞典知名的電視演員,耳濡目染下,托馬斯從12歲開始就陸續參與電視和電影的演出。在《派翠克,一歲半?》中,他飾演外表叛逆,內心其實極度渴望他人關懷的敏感少年派翠克,完美的詮釋獲得了全球影展觀眾的共鳴。
▶ 電 影 劇 照





































































這部片上映是2008年,瑞典通過同性婚姻是2009年,雖然早在1995年已通過同性伴侶法,但要說瑞典小鎮當時多麼沒歧視,似乎不大可能。不過2015年Eurovision大賽的冠軍瑞典人Måns Petter Albert Sahlén Zelmerlöw在節目上發表「不正常」言論所造成的風波,依後續社會輿論狀況而言,相信對同志友善的情況已不可同日而語。
回覆刪除謝謝你留言。
刪除我文中就有提到,這部電影當初拍製就是有為了紀念同性婚姻滿十年,但社會仍未全面接受的情況。
另,其實每個國家的社會風氣,除非我們住在那裡,不然也真的只能聽說或看報章雜誌等媒體的描述,其實資訊也都是兩三手了,到底準確度多少也很難說。
再者,其實就算再成熟的國家對於同性戀的看法也不會達到百分之百全盤接受,你可以看這份中研院的報告(http://www.ea.sinica.edu.tw/Forum/homo.html)。基本上就是只能慢慢潛移默化,讓大家不覺這有什麼了不起,看多了,習慣了,就會越來越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