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 Kumu Hina (2014) 跨性夏威夷

 IMDb  Kumu Hina (2014)
  豆瓣   跨性夏威夷
 Film  跨性









  ▶  影 片 介 紹   



壹、紀錄片的整體評價觀感



在這個電影介紹的部落格裡,紀錄片介紹的部份比較少,原因是我個人覺得紀錄片很講各人愛好和風格,有些題材和導演拍攝的手法,你如果不喜歡就真的無法勉強自已愛上。特別是如果某些紀錄片的題材很明顯就知道有所偏頗的時候,常常看完紀錄片下來就覺得「這導演的恨意怎麼這麼深」。不過這次介紹的這部紀錄片就非常不同。

不同之處在於他介紹的人物主角、文化背景和身分衝突等三個元素,都是我們平常很少接觸到的、卻又很熟悉的具有親切感的題材(特別是對於台灣、中國…等非漢族的朋友來說)。


我認為除了主角的題材夠新鮮之外,導演的手法也滿樸實的,沒有使用太多「主角如何處於弱勢」的角度來描述主角的故事,而是用幾個和全世界人都一樣的生活面向,分別切入組織成主角的生活,這些面向包括主角的個人文化背景、丈夫愛人、工作事業和成就、朋友和學生…等,這幾個切入角度就是一般平常人都有的生活要素,所以分別勾勒出主角這個看起來平凡、卻又不平凡的人生,另外,從她的學生和丈夫部份,又隱約強調出「中性」和「文化衝突」這兩件事,造成主角人生當中,最大的人生課題。


整體來說,這紀錄片各方面都處理得很不錯,節奏也明快流暢,所以整個看起來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代表電影夠好看,才會覺得時光飛逝),我覺得近期內這紀錄片算是拍得相當好看的一部,很值得推薦。





貳、宗教霸權和迫害無遠國界(雷)



雖然現在很多網路介紹都很流行預告讀者:「接下來我要對這電影破哏囉!」所以註明一個「雷」字。不過紀錄片的性質,本來就是事實居多的、新聞深度報導性質為主的影片性質,就像看電視新聞雜誌一樣(如60分鐘),你會在翻開報紙的時候,看到報紙外面寫一個「雷」字警告你:哦…接下來整份報紙都要對昨天發生的事破哏囉!


你不覺得預告別人:「我要破哏囉!」這樣做其實很蠢嗎?可是好像滿多讀者會很在意這種事,所以……嘆(攤手)


anyway, 我前面提到看這部紀錄片會對非漢族或漢族的台灣人、中國人會有一些親近感,主要是這部電影的主角,本身就是夏威夷的原住民,根據我查到的"網路資料"(如果無誤的話)。夏威夷原住民本來是波里尼西亞人的一支,不過和台灣、海南、越南南部、菲律賓、馬來群島、復活節島、馬達加斯加島…等南太平群島上的原住民一樣,都算是南島語系的一支。


也難怪看紀錄片的同時,常常會覺得那些圖騰、原住民的原始語言,其實和台灣的原住民十分雷同,他們跳舞的方式、吟唱的形式和內容,也脫不了對祖靈的追憶和感謝、對大地的祟敬和對自然的敬仰,所以我覺得身處台灣的一份子,看這紀錄片不太覺得有什麼距離感,因為台灣本島就有許多原住民的文化,其實真的跟夏威夷原住民文化滿類似。


唯一不同的是,也是我相信這紀錄片最具特色的是,就是對「中性」朋友的對待和看法。可能因為台灣原住民被漢化久了,有一些專屬於漢族的性別自大和驕傲,已經和大部份的漢族相差無幾,所以好像「同性戀」「跨性別」…等問題,大柢上一般台灣人的觀念和原住民本身沒什麼差別,會歧視的就是會歧視,不會差別化待遇依舊不會。


不過夏威夷的原住民文化就很不同了。這部紀錄片裡提到了一個對於「中性」的人,夏威夷原住民用了一個特別的詞來稱呼,叫做「瑪胡」(Māhū),也就是在他們的文化裡,雖然也是大部份男生做男人應該做的事,女人幹女人事,不過針對那些處於中間的人,在先民傳承下來的文化觀念,不但沒有什麼歧視,還特別保有這樣的文化,認為「瑪胡」不但可以做男人會做的事,也能做女人可以做的事。


這樣特別的文化,在19世紀(西元1800左右),因為白人攻進夏威夷,然後傳教士們覺得「你們這是幹什麼?不男不女的?給我殺!」所以當時被白人統治之後,夏威夷原住民文化一度快要被消減,後來原住民們靠堅強的意志力,現在不但仍舊保留著既有的傳統文化,而且也沒有被所謂「白人強權」給完全同化。


看紀錄片的同時,我突然想到位於中美洲的馬丘比丘。這個古代遺跡當年也是因為被西班牙挾帶著大量兇猛的白人基督教霸權,而將整個阿玆提克帝國都給減亡了,連帶一點文化和語言都沒有留下來,只留下馬丘比丘這個神秘而特別的歷史遺物。和這紀錄片的感覺一樣,我就覺得「你TMD白人基督教有什麼了不起,造成了多少文化和民族的滅亡,根本是世界遺產的兇手」






參、主角平凡也不平凡的人生



進入正題,這紀錄片的主角,就是他們原住民文化口中的「瑪胡」。以我們漢族的形容,就是中性的朋友,不過原來生理男性的主角Hina Wong-Kalu,高中之後就決定要跨性別成為女人,後來她的人生就是擔任夏威夷原住民文化的傳承工作者,不但是傳統舞蹈老師、也是維護者,許多島上和文化推廣、文化維護有關的工作,她都參與其中。


紀錄片的主題之一,就是她在高中裡,分別帶領一群高年級男生和低年級的小朋友,做一套算是學校年終表演的舞蹈。而在她的學生,剛好有一個年紀小小的女生,也是常常中性打扮,朋友偶爾會戲稱她為Tomboy(男性化的女孩)。由於有這個學生的對比,使得主角的「中性」角色,似乎在人生裡出現某種程度傳承。我想這也是紀錄片故意想強調的一點。


然後紀錄片裡還提到了主角的老公,她們是在主角到東加王國(太平洋西南部的群島國家)做文化交流時認識的,後來兩個人在斐濟完婚,但因為要讓老公成為美國人,要做一些手續上的處理,所以完婚後隔了幾個月,兩個人才又重逢。


重逢前主角很可愛,還特別去染髮打扮,下飛機時還故意把頭髮的辮子都拆開,留著長髮以便看起來更有女人味。所謂「女為悅已者容」嘛,其實雄性動物也是一樣,不然孔雀幹嘛要開屏、雄鹿頭上幹嘛要長角、有些雄鳥還會跳求偶舞咧…。


而且我覺得主角其實對於維持女性化形象這件事是很有堅持的,像整部紀錄片從頭到尾,她的左側耳朵上,永遠會別上一朵又大又美的鮮豔花朵,台灣話說「人美花大朵」(人水花大蕊),而她和老公之間的相處也跟一般夫妻無異,也會吃醋、嫉妒、吵架或者有控制慾。但基本上她的老公不但一開始就知道主角的跨性身份,而且對於她的感情也看起來是認真的,為了主角還搬來美國找工作…等等改變。


紀錄片的第三個面向就是提到她如何傳承夏威夷文化,也就是她的事業部份。她不但是夏威夷原住民文化委員會的成員,片尾導演打上字幕說她正稱極參選什麼州級代表。


紀錄片裡除了讓她用Kumu(也就是原住民語裡指的"老師",是一種文化傳承者的身分),不斷地對當地的學生們教導什麼是「阿囉哈精神」,也用「文化傳承」這個面向來詮釋了她在文化傳承者、文化繼承工作上的重要性。像是片中提到有一條馬路要開挖,但因為那路經過的地下有大量原住民先人的遺骨,所以她就親自半夜去工地監工,以免什麼先人的骨骸被隨便處理掉。


除了愛人、學生之外,紀錄片的最後一個面向是她的朋友,她的朋友也大部份是原住民,有一個還長得超像夏威夷版的菜頭(那個長相逗趣的男藝人),不過她的朋友也大多會唱會跳,好像人人只要吉他一上手,就都能彈出一首悅人的樂曲一樣,超強的!


最後,在鏡頭的帶領下,她去探望祖母、阿姨們的墓,在主角長大的過程裡,疼她的祖母(可能是外婆)並沒有因為她是「瑪胡」而覺得羞恥,反而支持主角去做想做的事,去當想當的人,所以這種家庭上的支持,也是成為主角支撐下去的最主要原動力。


所以基本上這部紀錄片,雖然也是人物傳記型的紀錄片,但跟之前介紹過的那部《G片男星攝影棚 》[片單第433部] 的記述模式完全不同,這紀錄片的面向比較完整而多元,藉由幾個角度明顯把主角整個人都詮釋得很鮮活,就像片尾她穿上傳統的大蓬蓬裙,整個人像是傳統文化大蛋糕的造型(也就是海報上的圖),在伴山傍海的一處草地上邊唱邊跳夏威夷原住民舞蹈,這個結尾畫面真的作結得超完美,看完會讓人對主角的敬佩油然而生。


我也真的會覺得各個世界文化裡,要多一點像她一樣的人,維護文化是一種認真的堅持。而且我個人長期以來的心得是,有一個傳統文化的東西,一定要在小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嚴格而認真地逼小孩子學習,不管他們長大後用不用得到,我深深體會到這種從小被強逼強記的文化內涵,在他們長大後必定會深深地印在腦子裡、流在血液中,在某個不經意的場景和時空機緣下,他們就會被觸發身體裡的那份傳統文化的記憶。


這個傳統文化的例子,我指的不是原住民或什麼特定族群,而是一種教育的概念。我舉個例子,像我現在就覺得有點可惜,如果我小時候不是玩得那麼野和瘋狂,而被父母嚴格逼迫多念一點詩詞古文的話,現在我就不會為了自已的中文造詣不夠,每天在那邊背古文。


不過以我個人為例,我的老母在我小時候,因為很愛聽音樂,常常開著收音機聽歌,這個也真的造成我國高中時期在學樂器時的輔助,那種對於音樂節奏的熟悉感,就像從小就被植入腦中的記憶一樣,一直到現在,如果身邊沒有任何一點音樂的背景充斥,我就覺得混身不對勁,有一種好像世界要毀滅前的寧靜,也有某種微微的恐懼感。


所以我衷心提醒各位讀者,如果生活中有親朋好友的孩子還小,不管小朋友心裡排不排斥,一定要趁他們還小、學習力高的時候,給他們一點逼迫式的文化教養,逼背古文詩詞也好、練玩音樂也罷,我覺得也許這樣會有一點古板的教育概念,但我真心覺得這種烙在兒時的文化的印記,真的才會長長久久地跟著下一代一輩子。





  ▶  參 考  資 料   

夏威夷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玻里尼西亞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島語系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流動、復振、變通:烏克麗麗與夏威夷原住民運動 | guavanthropology.tw 芭樂人類學

東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其 他 劇 情 簡 介 或 補 充 資 訊     (轉自台灣國際酷兒影展) 



  由獲艾美獎的雙導Dean Hamer 和Joe Wilson 共同執導。在夏威夷有一詞叫「Mahu」,意味著「中間」。這「中間」介於男人和女人的之間,正如本片主角希娜—一個原本靦腆的高中男孩,到渴望愛情及嫁作人婦,並且成為一所學校的文化主管的蛻變歷程。她讓夏威夷傳統中兼具男女特質的跨性別角色「Mahu」重獲生機。提供觀眾一種看待性別定位的嶄新視角。



  ▶  精 美 劇 照   







留言